太武山是金門最高的山丘,海拔253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第99座。
攀登太武山共有四條登山步道,分別是玉章路太武公墓端、屏東端、斗門登山道及蔡厝登山道。
103.06.27(第二天)清晨5點出發,要去爬太武山小百岳,我們走斗門登山古道。
一大早,海洋島嶼天已微亮,金門鄉村街景寂靜無人,只有愛山者一路追尋登山口坐落。
來到斗門登山古道口,循著古道陡上,看見太武山登山口石碑續沿石階行走。
山徑裡林相豐富,樹林蓊鬱,時有傳來鳥叫聲,小小山區蘊藏著豐富的生態。
沿著山腰小徑陡上,處處花崗岩巨石,非常壯觀雄偉。
走到高處有座倒影塔景點,俯瞰遠方鄉村田野美景視野景致叫人醉迷。
再陡下小徑不時有花草伴隨,點綴山林景色宜人,銜接玉章路登山步道岔路口左轉前行,沒多遠就到達大武山山頂指標。
山頂的「毋忘在莒」勒石,高數十丈,為金門最著名的地標。
太武山最高峰山頂為軍管禁區,小百岳以毋忘在莒為認證點。
回程下山順遊座落山頂海印寺,清晨山林裡雲霧飄渺,增添海印寺山中仙境。
海印寺原名太武巖寺,因太武山上巖石糾紛縈紆如印章篆刻,巖稱海印巖,又名海印寺,供俸的主神為觀音佛祖、如來及十八羅漢。
寺內有顆安心石,左手摸心,右手摸石,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就可安心。
103.06.28(第三天)清晨,我們搭船來到烈嶼(小金門),隨即租了電動機車環遊島嶼鄉內景點。
勇士堡與鐵漢堡之間有地下坑道相通,堡內四通八達的坑道連接各機槍陣地及砲陣地,並有彈藥庫、地雷,中山室與寢室等狹窄展示
坑道盡頭高台可欣賞美麗的海上風光及眺望廈門風貌。
珠山聚落位於金門西南隅,由薜姓家族所組成。650年前薛氏袓先為避難渡海到金門,於是在此定居繁衍成族。
珠山聚落百分之八十都是傳統閩式建築,以紅色磚塊鋪地,整體感覺整齊一致
因村民多為華僑,曾為金門全導消費能力最強、教育水準最高的村莊。
村落周圍環山,中央有座大潭池塘,村內建築皆面向大潭,建築群以薛式宗廟為中心,兩旁建有古洋樓,沿著紅磚步式道尋訪,可盡覽珠山之美。
於金門古崗村古崗湖東南方翟山坑道,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,民國50年為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,耗時5年才完成
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,坑內並有停靠碼頭。
坑道內由人工穿鑿,工程雄偉媲美擎天廳;坑道外海浪澎湃,潮聲勢壯。 於87年7月正式開放,並成立翟山坑道管理站,是不可錯過的觀光景點。
坐落舊金城東南方古崗胡,是座人工與天然的湖泊,群山環抱,湖濱楊柳低垂。
湖畔古崗樓樓高三層,朱樑碧瓦,重簷迴廊、碧瓦紅牆、古色古香,瑰麗壯觀,登樓攬勝或湖面泛舟,山光水色如詩如畫,彷彿有如杭州西湖美景,為旅遊賞憩勝地。
金水國小2003年3月公告為金門縣歷史建築,民國21年落成,建築格局呈回字型,正面山頭飾有精美的雕刻及花草、天使等泥塑裝飾,
增添活潑色彩與民俗之美
校內保留了昔日課堂原貌,並闢有「出洋客的故事」展示館,介紹金門人出洋的血淚滄桑歷史。
參訪教室,不禁憶起童年國小回味,我們坐在教室內,扮演上課向老師舉手發問情景。
茅山塔在明代曾與金門城的文台寶塔、太山上的倒影塔同為航海的標誌,曾遭炮火摧毀,金門縣政府為重現昔日三塔鼎立的風華
遂於原地依原貌重建,以花崗岩重塑巍然的新茅山塔。
通往茅山塔的步道蜿蜒在綠林與巨石間,塔旁設有觀景平台,近可俯瞰水頭村及美麗海景,更可遠眺后豐港、建功嶼及金城市區
令人留連忘返。
茅山塔位於水頭茅山山頂,為明洪武二十二年(西元1388年)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築金門城防禦倭寇,1961年被國軍構工需求時拆除
金門縣政府依文獻資料和遺留塔石復建,為六角形、七層的石塔,高有十一點五二公尺。
第四天(103.8.29)清晨一大早,優閒漫步來到金城休閒海邊公園。
后湖海洋以生態豐富為著名,擁有榮螺、佛手、文蛤、紫菜及其他螺類等豐富的海洋資源。
后湖沙灘連接歐厝、尚義、泗湖、昔果山沙灘,數十公里的白沙灘,海天一線,是當地著名的地標之一。
炎炎的清晨夏日裡,新鮮的空氣伴隨著和煦的陽光與晶瑩細緻的沙灘,花海搖曳,鳥兒悠閒自在,貼近海天一色大自然美景。
我們優閒在海邊涼亭,泡茶品咖啡賞海景,一壺茶道盡情誼,一杯咖啡流動心裡甘醇。
欣賞著海景,看見漁民挑著扁擔身影,一步一步走上岸來,一日生計就在此二蘿籃。
來到位於金沙鎮山后村金門民俗文化村,在清光緒26年(1900)建立,有18棟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,格局壯麗,
呈現整齊、精緻的建築風貌,可說是中國建築的典範。
文化村裡有文物、禮儀、喜慶、休閒、武館、生產等主題單元,另外還有一座古代官邸,進入其中可欣賞到如畫般的雕刻之美,
為金門目前經規劃整修、最為完整古厝風貌區。
爬了一座太武山小百岳,見識體驗曾披著神秘面紗的金門,呈現真實瑰麗不斷銳變的面貌。
行萬里路勝毒萬卷書,增闊人生視野,營造快樂創造自己的價值,幸福就在眼前。
江山的清風,山間的明月,取之不盡用之不竭,若無閒事掛心頭,清風明月就是幸福。